2011年高考天津卷考试说明想必大家已经拿到手了,你会解读吗?你能从考纲中了解命题意图和命题方法吗?对于所考科目,考试内容与能力要求、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与去年相比有没有大的变化?从今天开始,《名师家教》特邀全市活跃在教育教学一线的名师为你详细解读2011年高考天津卷考试说明,为你的复习找准方向。 ◆学科命题指导思想◆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命题仍将按照“三个依据”和“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命题。三个依据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和天津市《普通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三个有利于是:有利于实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有利于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从命题指导思想方面看,与2010年的天津卷考试说明完全相同,仍将坚持“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重点考查语文学科主干知识,不考偏、难、怪题,因此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注重提纲挈领,忌题海战术。 ◆能力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探讨疑难的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从能力要求方面看,与2010年的天津卷考试说明完全相同。 但是在“F.探究”项全国考纲表述为“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这一微妙的变化意味着天津卷在探究题的命制方面指向更明确——疑难的问题;要求更简明——有所发现和创新;测评也将更趋客观、可控——删去“有见解”,意味着“向文本内探究”的导向。因此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注重培养如下能力:提出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评价能力。 ◆考试内容◆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文章写作与修改、语言文字应用等模块组成考试内容。对各部分内容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2010年天津卷考试说明对此是这样表述的:“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考试内容。对各部分内容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2011年全国考纲对此则是这样表述的:“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和选考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这就意味着2011年的高考语文天津卷在考试内容方面与2010年天津卷比较将发生很大的变化——选修课程中由“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涉及这五个系列】,共15个模块。其中,“诗歌与散文”、“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系列各有3个模块,“小说与戏剧”系列4个模块,“新闻与传记”系列有2个模块,共15册选修教科书,变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文章写作与修改、语言文字应用”四个模块,极大地缩小了范围。与全国考纲比较更是独具地方特色——没有必考和选考之分! 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一般论述类文本。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阅读实用类文本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
关于我们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投诉建议 | 企业文化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3-2021, www.cnky.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信息网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与复制
热线电话:010-69627002 E-mail :zhoupingedu@126.com 京ICP备202302087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1602000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