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23日,何氏学院附属医院援非医疗队在乌干达马萨卡镇为当地的40名白内障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包括两名艾滋病患者。手术圆满成功。这标志着何氏学院附属医院医疗队顺利完成此次“视觉第一、非洲行动”任务。 22日,由于突然断电,手术被迫退后了6个小时,15时才开始正式手术,当日最后一名患者被推出手术室已是晚上9时。当地天气炎热,做完手术后,医护人员已经是汗流浃背,有一名护士出现了轻微脱水现象。 23日,医疗队首先为前一日接受手术的患者揭开眼罩检测视力。护士单学博慢慢揭开了第一位患者的眼罩,马萨卡医院的护士站在几米外指着视力表第一行字询问患者是否看得清楚。需要说明的是,非洲的视力表与国内的不同,是用英文字母作为检测标识。可能是还没有适应,患者停顿了一下,当时空气有些紧张,“Y”,当这名男子清晰而准确无误地吐出这个字母的时候,在场人员均感到十分振奋,随后掌声一片。“S”“O”“Z”,字母由大到小按照顺序读下去,每发出一个音符,都会响起一片掌声和喝彩声,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最后一个患者检测完毕。 当日的手术与以往的不同,原因在于这些患者中,有两名艾滋病患者。从前一天的化验单中,医护人员已经了解到这种情况,并采取了相应措施。为避免交叉感染,同时保证手术的顺畅,医护人员将这两名特殊的患者安排在最后手术。前面患者的手术进行的很顺利,轮到他们的时候,气氛稍稍有些紧张,但是医护人员都是一脸平静。他们的防护服和胶皮手套已经加厚,手术的程序也有变化,由主刀医生自己完成全部取械动作,也就是承担了全部的风险。事后,记者询问孙兴家主任,他说这样做虽然自己的风险加大了,但是护士的风险减少了,也是值得的。目前为止,没有出现特殊状况,手术均很成功。 23日揭开眼罩的很多患者表示,没有想到一夜之间视力竟然恢复到这个程度,他们的生活又可以重新开始了,虽然中国很远,但是他们会记得医疗队里的每一个人,有一位老人这样说,“中国的医疗队让我重见了光明,我和我的家人将永远感激他们”,他说,“我有好几个孩子,我要让他们知道 曾经有一批医疗队来到过马萨卡,挽救了他们的父亲,而这些了不起的人是来自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国。” 在医疗队员为白内障患者手术期间,仍有患者源源不断赶到医院,请求医疗队帮助诊治。23日下午有两位妇女领着她们的母亲特意找到医疗队请求帮助,原来她们的母亲患了眼疾,右眼疼痛难忍,前往马萨卡医院求治,因技术与设备等多方面的原因未能治疗。此次听说中国医疗队来马萨卡工作卓有成效,便慕名而来。她们对记者说,她们相信中国的医疗技术能治好母亲的眼睛。何氏眼科医疗队医生刘文嵩初步诊断其为轻度角膜炎,然后将药品免费赠送给她们。这位老人的两个女儿用当地土语向医疗队员表示感谢的时候,坐在一旁的老人突然站起身来走到每一位医疗队员身前,用枯瘦的手与他们频频相握。虽然老人一句话也没有说,但她眼中的那一副诚意却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23日的手术结束后,何氏学院附属医院援非医疗队将于24日启程返回坎帕拉,临行前医疗队将此次携带的大量的医疗物资赠送给马萨卡医院。该院的负责人说,此次与中国医疗队的合作非常愉快,中国医生的技术让他们感到震惊,希望以后有更多这样的合作,也希望更多的中国医生来乌干达。就在前一天,中国狮子联谊会副会长刘国璞先生也曾提到,此次组织参加“视觉第一、非洲行动”的医生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技术方面有绝对保障,来自何氏学院附属医院的医疗队技术毋庸置疑,绝对一流。 时间很快过去了,无论是对何氏学院附属医院医疗队还是马萨卡的居民,这都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当医疗队员和志愿者离开的时候。马萨卡医院墙上站着的每一名患者与儿童都以举起双手的方式欢送远方的客人,他们心存热情与感激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次成功的经历,不远的将来我们还会重逢,再见,马萨卡! (何氏学院附属医院援非医疗队随行记者邴季冬) 编外: 在医护人员为白内障患者进行手术期间,记者在马萨卡医院的草地上遇到了一位异国同行。从坎帕拉赶来专门采访中国队援非行动的肯尼亚新闻机构的记者莎莉,她说她所在的新闻机构非常重视中国医疗援助队员的饮食,她已经连续两天驻守在马萨卡报导处。当记者问起以前是否有中国医疗队员来到此地时,莎莉说曾经有过,不过那时她还很小。当记者问道对此次中国医疗队的行动做何评价的问题时,莎莉说:我确信这是一次伟大的行动,中国是个了不起的国家,我希望有更多的优秀的中国人来乌干达,来马萨卡。的确,此次中国医疗队的到来,他们务实扎实的工作作风,让更多的乌干达人对中国人产生了信任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