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教材跟不上潮流 第三届中德教育论坛由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和江苏省教育厅主办,南京工程学院承办。麦可思HR信息管理咨询公司总裁王伯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质疑国内大学教材的滞后。 王伯庆告诉记者,麦可思调查发现,许多应用型专业大学生的就业,与他的学历层次和专业并不吻合,分析其中的原因,王伯庆认为,关键就是大学里教授的一些知识完全跟不上技术的发展,拿IT行业来说,这个行业的技术是每天都在更新的,但大学里的许多教材内容,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可外面世界瞬息万变。拿手机行业来说,苹果崛起,你没有与时俱进的技术,却要设计iPhone,毕业后该如何去竞争? 德国企业最头疼培训中国学生 来自德国的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副校长Joachim Litz教授也对中国应用型专业大学生的“脱节”问题表示头疼。 “我们德国的企业很愿意到中国来投资,但就有一个头疼的问题,必须要从头开始培训新员工。所以,我们德国企业,每到一个地方,就要建立一个很大的培训基地。”Joachim Litz告诉记者,在德国的大学里,教师一般不拘泥于教材,有什么前沿的技术和科研项目,教师就会第一时间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不会照本宣科。这得益于德国一套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大学的教师必须每年都要抽出时间,到一些企业或者研究所去,以掌握最前沿的知识。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我们对学生有一个硬性规定,必须在企业有四五个月左右的实习经历,才能报考大学。”Joachim Litz说,而且这种实习经历,必须跟他报考的专业有关。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中,德国的学生还要多次到企业去实习,这样大学毕业的时候,就是一个熟练的技术型人才。 中国高校专业课时太少 长春工程学院韩立强老师专门就中德应用型大学课程设置进行了比较。他发现,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中国英语、社科及其它课程远多于德国,而专业技术课程(如钢筋混凝土、桥梁等实用课程)在德国占了总课时的43%,在中国只占15%。这表明中国专业教育明显少于德国。 南京工程学院院长孙玉坤就已经在尝试人才培养方式的变化。他告诉记者,工程学院的教师,五年内必须要有一年在企业或者研究所工作的经历。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朱方来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应有低中高三个层次,不应只局限于三年制这一层次。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增设四年制、五年制高职,构建完善的高职教育体系。比如说,可以在天津、上海、深圳等沿海发达城市试行四年制、五年制高职,构建中等、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齐全的应用型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