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技术快速更新的IT行业,大学里的教材却还是停留在上世纪的水平。不少企业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对员工的培训,因为这些新员工在大学学到的知识远不能适应岗位要求。很多教材甚至都可以在书名后面再加上历史二字,这又如何能教出走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呢? “学了一肚子概论和几种最基础的编程语言,可目前时兴的编程工具却都不会”。几次求职碰壁后,今年毕业于某高校计算机系的肖江不得不花了1万多元,走进了重庆一家IT培训班,专门针对一种技能认证从头学起。 “我们的教材和现实完全没有联系。大学里辛辛苦苦读几年,求职时却发现没啥用!”9月27日,记者在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采访时,计算机专业大二学生王黎对记者发出如此感慨。其实,在重庆高校记者发现,学生“学不能用”或者“学不够用”的尴尬处境颇为普遍。 高校教材滞后 书本与现实的脱节让师生无奈 大学教材陈旧竟也成为学生逃课的原因之一,这倒让人有些始料未及。重庆师范大学(招生办)大三中文系的李青青告诉记者:“书本上的东西又旧又落后,谁愿意在课堂上浪费时间?与其说学习那些过时知识,还不如上网一个小时获得的知识来得实用,教材对我没有吸引力,我干嘛还要苦苦煎熬啊?所以我经常逃课。害得我平时出勤的分数低得可怜,期末考试总的成绩更是不堪回首。” 而重庆师范大学的杨教授则针对大学教材陈旧、老化的问题,谈了个人观点:“出版一本书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要经过编写、审核、校对、出版、发行等多个环节,就算出版周期非常短,有时也难以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毕竟现代生活节奏太快了。再说,频繁更换教材,也不利于老师熟悉教案,积极备课。” 其实书与现实的脱节,在某种程度上也给教师带来了烦恼。他说,“科学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在更新,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对于我们老师来说,也有些困难。毕竟教师的时间有限,有些我们都不能及时掌握的东西,如果依赖教材照本宣科,无异于误人子弟。所以学生总是不满足教材给予的知识,他们采取了利用课余时间自学或者通过网络媒体、图书馆等获取知识的方法。” 我国大学教材知识陈旧、内容与社会脱节、版式语言风格与现代大学生的阅读心理有差距等弊病,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最不和谐音符,屡遭社会各界批评。(中国广播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投诉建议 | 企业文化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3-2021, www.cnky.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信息网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与复制
热线电话:010-69627002 E-mail :zhoupingedu@126.com 京ICP备202302087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1602000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