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才怪才”培养出来却难有着落不少高校“不愿招” “甲骨文考生”折射大学尴尬 凭借甲骨文,“2009年最牛高考作文”的缔造者黄蛉被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破格录取。两年内他又实现“两级跳”,得以在四川大学接受“一对一”教学。然而,近日,四川大学返聘回校专门负责“一对一”指导黄蛉的老教授何崝向学校递交了辞呈,表示不愿教他了。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认为,一个学生的命运居然由一名导师的去留决定,这不仅是黄蛉的尴尬,更是大学的尴尬。 因“浮夸”被拒教 据媒体报道,何崝教授之所以不愿意再教黄蛉,是因为他觉得这个学生“有些浮夸,靠不住”。他称,经过两年的精心培养,黄蛉在古文字方面的研究水平并不如意,“他的学习情况并不理想,在甲骨文方面也没有多大造诣。” 后续培养无着落? “既然‘找一个中学生培养他一两个月,基本上就可以认识上千个甲骨文了’,川大当初为何会这么看中黄蛉,让其连续破格,实现‘两级跳’?这名教授已经指导黄蛉两年了,如果他确实不是这块料,为何坚持到现在?”熊丙奇表示,从目前的消息分析,四川大学在录取黄蛉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学校并没有充足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来接纳这名学生,不然怎么靠一名返聘老教授来实行“一对一”教学,以至于这名教授不干,这名学生的未来就没了着落。 熊丙奇说,抛开对这名学生真实水平的深入考察问题,这反映出川大在录取这名“怪才”时的急功近利,为了追逐当初的社会热点,炒作新闻,而不顾基本的办学规律。而这种情况在我国大学的办学中极为普遍。 “怪才”成了烫手山芋? 我国重点大学自2003年起开始自主招生试点,但始终没有一所大学公开喊出招“偏才、怪才”。即便当年清华大学对蒋方舟降60分录取,也是在清华自主招生政策允许范围内。黄蛉被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破格录取,到后来从锦城学院“跳”进四川大学,完全是另辟蹊径。重点大学之所以不敢公开喊“招偏才”,其实对“偏才”的招收有很大顾虑。 在2011年自主招生期间,北大招办负责人在回应所谓北大不鼓励招收“偏才怪才”质疑时曾表示,北大希望招收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具备发展潜能的优秀学生,不仅因为教育的核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另一个原因就是“偏才”、“怪才”难以准确界定。 大学不敢喊招“偏才怪才”,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入校后无法实现特殊培养。“重点大学试点自主招生9年了,通过自主招生招进来的学生,进了校门后,和通过普通高考的学生还是在一个‘锅’里‘煮’,基本上无法实现特殊培养。这样的自主招生意义何在?”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招生专家表示。 招生不应追热点“跑” “大学招生不应追着热点‘跑’。”在熊丙奇看来,近期北大在校长实名推荐制中,增加了不孝敬父母不得推荐的条款,清华推出了包含“领军计划”、“拔尖计划”、“自强计划”在内的“新百年计划”,人大则推出“圆梦计划”,和四川大学当初招黄蛉情况类似,都是为了追逐社会热点,追求新闻效应。 “有人认为大学自主招生根据社会变化推出新政策,反映出大学的进步,但从办学角度看,这只会导致大学在追逐所谓的社会热点时,失去个性与特色。”熊丙奇认为,“大学一直声称要通过自主招生招收适合自己的学生,可政策、标准不断在变,大学究竟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学生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