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教育网-高校招生专业教育门户 教育网 新闻中心 教育新闻 查看内容

就业率成了大学专业设置的最高指挥棒?

收藏 分享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1047| 评论数: 0

摘要:   近日,教育部对各地发出明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指出,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以就业率作为衡量大学专业办学的标准,进而成为决定专业能否招生的生杀大权。这 ...

  近日,教育部对各地发出明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指出,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以就业率作为衡量大学专业办学的标准,进而成为决定专业能否招生的生杀大权。这种政策的潜在逻辑,又是教育部门利益的扩张。

  其实,高等教育本身的规律天然地排斥“就业率”为中心的评判标准。在发达国家,除了应用型专业,本科阶段均施行通识教育。即在大学最初的两年,学生并不选择专业,而是通过哲学、历史、文学和宗教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逻辑常识。由于这些科目本身的非功利性,也注定无法用“就业率”衡量。

  但现实问题是,一个既不符合经济学理论,又与教育自身规律相抵触的评判标准,却长期主宰着学科专业的生杀大权。为何?显而易见,在中国,这恰恰符合主管部门的利益。

  在中国,任何部门一把手若要升迁,都需要在制定政策上趋利避害。亦即能在产生政绩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稳定因素,就是最优决策依据。在教育领域,由于公众对就业问题非常关注,这就决定了就业率的高低,是教育部门的“政绩”以及“不稳定因素”。

  在这种考量下,教育部门制定出以“就业率”为核心的专业考核机制,也蕴含着部门利益逻辑。这套逻辑的先后顺序是:富余劳动力增加———产生社会矛盾———政府承受压力———要求高校扩招转嫁压力———高校管理者吞噬权力“伟哥”配合扩招———N年后毕业生增加,再次出现矛盾———行政命令要求提高就业率,再次转嫁压力。

  在这套行政逻辑作用下,虽然可以短期缓解矛盾,却对行业长期发展不利。君不见,在中国本科阶段,通识教育举步维艰,而“金融”、“工商管理”这些市场上时髦,却应该是研究生起点的课程则成了替代品。这些课程虽然专业性强,短期可提高就业率,却由于学生缺乏通识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基本逻辑常识,学生进入社会后反而无所适从。

中国高校教师招聘网新年华教育 新浪教育 搜狐教育 教育部 北京市教育考试院 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天津市教育考试院 陕西省教育考试院 内蒙古教育考试院 辽宁教育考试院 黑龙江教育考试院 宁夏教育考试院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江西省教育考试院 广西省教育考试院 福建省教育考试院 河南省教育考试院 考岑网 吉米形象设计培训 江西网站建设 网站大全 免费中小学资源 合肥英语培训 家庭教育怀柔网站建设怀柔在线怀柔团购
  1
  网站二维码

客服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