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教育网-高校招生专业教育门户 教育网 新闻中心 教育新闻 查看内容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亲爱的老先生

收藏 分享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2838| 评论数: 0

摘要: 编者按: 面对尚为一片空地的学校,面对创建的艰辛,他们没有退缩,没有瞻前顾后,他们义无反顾,他们在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决心和勇气让我们充满敬意; 无须追问他们抉择时的力量源泉,有学校领头人的人格魅力,有创 ...
编者按:
  面对尚为一片空地的学校,面对创建的艰辛,他们没有退缩,没有瞻前顾后,他们义无反顾,他们在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决心和勇气让我们充满敬意;
  无须追问他们抉择时的力量源泉,有学校领头人的人格魅力,有创业者的激情满怀,有办学理念和办学精神的高度一致,也有作为教育工作者甘为事业鞠躬尽瘁的理想信念!     
  7年,人生有多少个7年?爱生如子、爱校如家、严谨治学、默默奉献,他们用7年时间在锦江的校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更为锦江的教育人写下了华美的注脚。
  关于他们的故事有很多很多,报纸的承载有限,不足以表达师生们对他们的敬意,摘用张桂芳董事长的一句话:
  他们是锦江的宝!为全体锦江人树立了标杆。
  向亲爱的老先生们致敬!
专访张桂芳董事长:
7载风雨,点滴在心
  关于老先生的专题,我们请张桂芳董事长说几句。这几句一说就是几个小时,收不住口。老先生们在锦江的7载风雨,点点滴滴,董事长都铭记在心里。
  大家都知道建校苦,但是不知道有多苦;大家都知道建校累,但是不知道有多累;大家都知道建校难,但是不知道有多难。筹建时学校没有食堂,吃饭要 走到彭溪镇镇政府厕所边临时食宿区;没有教师宿舍,筹建组人员和老先生们在武阳宾馆和红房子住了大半年;没有平坦的大道,“下雨天走在泥泞的工地上左摇右 晃”;办公场所艰苦,每天大家都得钻进正在施工的教学楼D区二楼里办公,乃至于戴着头盔上班,“外面在施工,里面在办公”;修建中的教学楼四周都还是农 田,每天工作至深夜,第二天早上一看办公室地上,被蚊香熏死和掉落的蚊子厚厚的一层……
  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老先生们多方奔走,运用多年积累的人脉与学校一道迅速组建起了一流的教学团队,掀开了锦江学院的兴学篇章。张董事长 说,2006年教师节,徐宗英、伍良富、龙宪惠、周厚隆等老先生和全体校班子成员围坐在一起庆祝教师节,大家举杯共勉,誓为锦江学院的发展同舟共济、竭尽 全力。这一幕,一直印在他的脑海里,“什么叫‘同甘共苦’,什么叫‘人心齐泰山移’,最朴实的话语才是最真挚的情感,让人永生难忘……”
  老先生们的爱岗敬业、爱生如子、无私奉献、严谨治学精神让董事长感动不已。“虽然老先生们都很有个性,但丝毫不能掩盖他们作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所散发出来的精神光芒。”说起已去世的周厚隆教授的事迹,董事长长久说不出话来,良久,他说:“老先生们身上的这些品质在现在的社会已经很少了,但是我相 信这些品质在锦江学院还会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在学校蓬勃发展的时候,老先生们没忘“传帮带”,他们把自己几十年教书育人的经验、教学团队的管理经验甚至人生经验一点一点地传授给年轻的一 代。董事长说,老先生们大公无私的品质,在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为锦江学院发展遴选物色接班人——“扶上马,送一程”的壮举中得到完美体现。
  最后,董事长说,要说和老先生们同甘共苦的岁月,几天几夜也说不完,感谢老先生们为锦江学院的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现在老先生们退居二线,成为学院的顾问,衷心祝福老先生们健康长寿!
 
亲爱的老先生
老先生们给学生记者讲建校之初的故事 新闻中心记者 杨森茗 摄
 
徐宗英教授:半个世纪的教育——值!
  原外国语学院院长徐宗英教授是学生口中的“perfect teacher”。谈起他,师生们说的最多的两个字是“感动”……自1964年踏上三尺讲台,这位年逾古稀的老先生在教育战线上已奋斗了半个世纪,18250天。
“我在这里,灯亮着”
  每天早上七点上班,中午不午休,晚上办公室的灯也总是亮着……这是徐教授的日常工作写照,也是他的“鲜明标志”,提到他,外国语学院的老师和熟悉他的学生都会不约而同的说起这一点。徐教授说:“我在这里,灯亮着,学生和老师就有一个家。”
  徐宗英教授在2006年夏天来到锦江,如今已经是第七个年头。“我之所以选择来锦江,一是张桂芳董事长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倾其所有创办四川大 学锦江学院,这一点,很少有人能做到。二是因为锦江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 题,为高等教育改革做些实事。”
  徐教授回忆说,“建校之初,百废待兴,学校没有餐厅,商业街还只是一片农田,大家只好在外面就餐,天气热,路也远。宿舍还在修建,没有住的地 方。”当时徐教授在彭山县城换了好几家宾馆,住了大半年。九月,锦江首届学生开学,学生在学校里吃到的第一餐,也是徐教授在锦江吃到的第一餐。
  “那时条件差,硬件、软件设施都不能和今天比。”徐教授说。那时,大到教师的聘任,小到一个学生的生活问题,他都要亲自处理。“办公室除了我, 就只有一个教研室主任和一个教务员,学生的课外活动我都要一手抓。”兴建一所大学,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如今谈起徐教授却显得很轻松:“建校之初是要艰苦 一些,但大家的热情和积极性都很高,我们乐在其中。”而在外国语学院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课,徐教授至今记忆犹新,“学生和我都很兴奋很激动,整个教室很有生 气,大家都很积极。”
  外国语学院办公室经过四次搬迁,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工作人员不断增多。不变的,是徐教授办公室的灯依旧是整个学院亮得最早,熄得最晚的。“除了让老师和学生觉得有个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在这儿,如果他们遇到什么问题,我也能够给他们及时的回应。”
“最大的成就和快乐来自学生”
  走进外国语学院的办公室,正对面的墙上挂满了外国语学院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得的奖牌,徐教授在介绍这些奖牌时,语气中透着自豪:“我最大的成就和快乐来自学生。”这是外国语学院的荣誉,也是徐教授的骄傲。
  “教育是平凡人做平凡事,但在其中收获的成就感却又是不凡的!”徐教授说到。他曾以高级访问者的身份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英国文学系访问三年,三 年的经历让他感受颇多,“国外的社会教育和学校、家庭教育水乳交融,图书馆常常坐满了人,公民学习的意识很强,确实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同时也 给了他一些启发,“教育绝不是短期行为,而是日积月累的效果。”这种想法,也成为支撑他坚持在教学研究岗位上的动力之一。
  学生获得好成绩,找到好工作,有好的发展,始终是徐教授觉得最高兴的事,“几十年的教育工作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字——值!”执教生涯已有半 个世纪,徐教授已经不记得自己第一次踏上讲台时的情景,但身为教育工作者所获得的成就感却与日俱增。“看到学生成英才,成大器,通过教育不断成长,我相信 不仅是我,每一个老师肯定都会感到由衷的高兴。”
  徐教授在学生身上收获着成就感与快乐,学生也从他的身上收获了太多感动。在香港城市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的2012届毕业生徐婷谈起徐教授满怀崇 敬与感激,“徐教授是一位很负责的老师和院长,经常和我们说如果对他或者对其他老师有什么意见和建议,一定要告诉他。每逢雅思考试或是考研季,他都会组织 几次动员大会,而且每次必到,事必躬亲。”
“一直追求做到最好”
  徐教授说,当初他选择来锦江是想继续发挥余热,每天和青年教师还有充满生机活力的学生在一起,自己也年轻了不少。“青年教师有热情,很敬业;学生思路活,和他们比起来,我反倒显得偏向于保守了。”徐教授笑着说。
  董烨文老师还记得自己当初在院长办公室面试时的情景,“徐教授的办公桌上放了一台电脑,一眼就看得出是那种用了很多年的老电脑,带着独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印记。从这个细节我可以感觉到他是一个负责敬业的好老师。”
  谈及与徐教授的相处,董老师说得最多的是“感动”。“在工作中,他会经常询问我们年轻老师的意见,不会因为自己是‘老资格’就限制我们,思想很free,很open。”
  虽然热爱着教学岗位,但徐教授坦陈自己现在的身体情况赶不上几年前了,血压高,腰椎也有问题。“学校的事就是我的事。为学校发展考虑,我不希望 因为自己的身体原因影响工作,也不想在锦江留下遗憾。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就会一直在锦江工作下去。” 有学生评价他是“perfect teacher”,他连连摆手:“不敢这样说。活到老,学到老,只能说一直在追求做到最好。”
  对于锦江的未来,徐教授有自己的憧憬和期待。“锦江是片‘试验田’,承载着张桂芳董事长和许多人的教育理想,我们希望在这片田地上培育出社会需 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人为本 求真务实 追求卓越’的锦江精神是学校长远发展的精神源泉,是一代又一代锦江人为教育理想不断创新、不懈努力的不竭动力。”徐教授动情地说,“我的归属在锦江,我愿 意把自己所有的人脉关系和教育资源都贡献出来,服务于锦江。锦江的明天会更好。”
新闻中心记者 甘月
 
伍良富教授:七载锦江情一心为学生
  早晨五点多起床,简单吃完早餐后,跑步一小时。七点到办公室,准备一天的工作。除了给学生上课外,还要兼顾计算机学 院管理工作,少有的闲暇时间都献给了来请教问题的学生。晚上七点到九点,为学生开小灶补课。下课后再进行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随后就寝。很难想象这是一位 69岁老教授的工作日程表——这样的工作量对青年教师来说也不轻松。在锦江七年的2000多个日夜,伍良富教授都是这样度过的。
“我只想把学院办好”
  “2006年5月我第一次到锦江学院,当时的锦江还是个建筑工地,水泥路都没有,根本就谈不上绿化。太阳很毒,条件很艰苦,一切都在修建当中。”七年,在锦江这片土地上发生了巨变,作为亲历者,原计算机学院院长伍良富教授有太多感慨。
  2004年从四川大学退休后,伍教授选择来到了创建中的锦江学院。“我是国家培养的干部,闲着没意思,做点事也算发 挥余热。张桂芳董事长是个很好的人,他非常尊重我们,总是第一时间采纳我们的意见,也总是第一时间为我们排忧解难,这样的领导不多见,让我们很感动。”踏 上锦江这片土地时,伍教授的心愿十分朴素,“人与人相处就是要‘以心换心’,董事长对我好,信任我,那我就要对得起他的信任,把计算机学院办好。”
  七年,计算机学院师生获得了150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大奖,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声誉。伍教授说:“能为锦江做一些实事,培养一些好学生,我很安慰,感到这几年的奋斗是值得的。计算机学院师生取得的成绩在国内独立学院中名列前茅,比起一些重点高校也毫不逊色,我为他们骄傲。”
  七年,与锦江共度的艰难时刻与美好时光都使得这位老教授对锦江的感情愈加深沉。2008年5·12大地震发生后,彭山下起了蒙蒙细雨,伍教授几乎彻夜未眠,忙于组织学生从运动场有序地转移到大礼堂。夜里,他还打着伞去看望、安抚学生。2010年甲型H1N1流感肆虐,学生都留在寝室,伍教授又一个寝室一个寝室地走,和学生聊天,宽慰他们。
  “我们培养的学生一个个都发展得非常好,这让我心情舒畅,越干越有劲儿,对锦江的明天更是充满信心。”七年,伍教授实现了最初的心愿,交出了一份让自己满意的成绩单。
难忘第一年艰苦奋斗的日子
  计算机学院第一年的招生情况并不理想,只招收了一百多个学生,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坚信着“届届都有好学生”的伍教授 开始积极着手改变学生的面貌。他深知,要改就要从学习习惯改起,要彻底扭转学生在中学时固有的错误观念——“大学好耍”。计算机学院的新生入学教育主题是 “新起点 新目标 新追求”,从入学那天起,伍教授就抓上了学风建设。
  伍教授曾带着辅导员亲自到寝室“逮”睡懒觉的学生,如此几次后,再没有学生敢睡懒觉。为了让学生学好英语,他让辅导 员在早读时到各个班去盯着学生读英语。晚上七点,伍教授准时在办公室为学生补课,为了保证补课质量,他采取小班授课的方式,每次听课的学生在10人左右。 这在很大程度增加了他的工作量,但他坚持如此。
  据计算机学院车念老师回忆,去年,伍教授做完白内障手术不久,尚未完全康复就回到学校继续工作。为了避免强光照射, 他戴上墨镜坚持上课。晚间例行补习时,辅导员考虑到伍教授的身体情况,不忍他太过操劳,一次性叫了30个学生听课。伍教授生气地问:“为什么叫这么多学生 来?”最终辅导员还是把学生分成了几批进行补课。
  伍教授及计算机学院全体教师的辛勤付出没有白费,在2006级学生读到大二时,他们的风貌为之一变,涌现出了研发能 力强、能出成果的优秀学生。由东莞市隐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委托学校开发的“数字水印‘隐真’U盘软件”正是由06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杜佳、赵国昊等 4位同学开发完成并交付使用。杜佳被该公司以月薪2000元聘用为在校程序员。
  除教学工作外,计算机学院的管理、队伍建设等工作也十分繁重。当时人手不足,全靠伍教授带着教务秘书两人处理事务, 忙得人仰马翻。但就是在这段艰苦的日子里,伍教授还常和徐宗英、严廷德等几位老教授聚在一起谈天说地、苦中作乐。在锦江这片希望的土地上,几位年近古稀的 老教授身上焕发着年轻人的活力与朝气。
七载春风育桃李
  如果一名优秀的学生就是老师的一枚勋章,七年来,伍良富教授的胸前必然缀满了荣耀。杜佳、张无忌、何小龙、安虎、李万奇、王亨、何光磊、廖钢、马龙飞……这些优秀学生的成才离不开伍教授“一心为学生”的教育理念。
  为了培养学生,伍教授煞费苦心。他所有的教学计划都是在川大教学计划的基础上结合锦江的实际情况来撰写的。他加强了实践部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达1:1,培养出了一批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对于参加挑战杯等学科竞赛的学生,伍教授从晚上六点半就开始辅导。为了配合学生的时间,大多时候他的晚餐都是简单的干粮。他还把自己从前的优秀学生请来给锦江学子做讲座,激励他们努力奋斗。
  在20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马龙飞看来,伍教授是一个一切以学生为重的人。马龙飞满怀感激地说,“平时伍老师十分关心我们。我们出去参加比赛,刚上路,伍老师的电话就打过来了,让我们注意安全。只要我有点咳嗽,他都会叮嘱我注意身体,多休息。”
  在计算机学院丁莎老师眼中,伍教授对青年老师要求严格。他会亲自到课堂听课,给出中肯的意见。他鼓励青年教师多做创新课题,丰富自己,不要只停留在讲课层面。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他牵线搭桥,让青年教师能跟着川大的教授学习。
  “伍老师对我影响很大。”丁莎老师说,“以前我以为老师只要上好课、改好作业就行了。但伍老师长期利用业余时间给学 生补课、对转专业到计算机学院的学生予以‘一对一’补课的行为都深深触动了我,促使我思考怎样才能做一个更好的老师。他对学生的无私付出和关爱使得师生间 的关系近乎于亲人了。”
  “伍老师教了几十年的课,所有的知识都烂熟于心,但他每节课都要备课,坚持手写教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加入新的知识和案例。”计算机学院车念老师对伍教授认真的工作态度深感敬佩。如今,在计算机学院的办公室里还保存着厚厚一本伍教授手写的教案。
“我会站好最后一班岗”
  “在锦江的七年,我扎扎实实做了七年的工作。今年我已经69岁了,精力远不如前,本着对学校负责的态度,我主动提出 从计算机学院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协助好谢院长的工作。就算我退休回家了,如果今后学校需要我帮忙或做些什么的,我肯定会回来。我热爱这所学校!这几年锦江 发展很快,为师生搭建了一个好的平台,我相信锦江未来会越来越好。我希望今后锦江在董事会、校领导的领导下,通过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成为国内知名的大 学,办出品牌,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在锦江工作了七年,临别之际,伍良富教授十分不舍。
  采访即将结束时,他郑重地表示:“在校一天,我就会竭尽所能,站好最后一班岗。”如今,在锦江学院明媚的阳光里,依然能见到这位执教近半世纪的老人忙碌工作的身影。
新闻中心记者 刘定畅
 
龙宪惠教授:为锦江的朝阳们奉献余温
  他鹤发童颜,精神抖擞;他不论作为一名教师或是一名长者,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堪称德高望重;他见证了锦江的成长历程,是锦江的“实验室之父”;他像一匹负轭老马,为锦江的朝阳们奉献余温。他就是原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龙宪惠教授。
一切从零开始
  七年前,龙宪惠教授选择来到锦江,作为川大人的责任感使他愿意为四川大学举办的独立学院出力。另一方面,“在一个地方工作,遇到一个好的领导不 容易,遇到像张桂芳董事长那样尊重人、关心人的领导更不容易。”他说:“一名企业家千里迢迢来到四川,不计得失,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这太不容易了。我愿 意竭尽所能地支持他。”
  龙教授刚到锦江时,周边都是田野菜地,既没有实验楼,也没有大礼堂,而龙教授的任务,就是建立实验室。他说;“任何单位都会有起步的时候。学校是从零开始的,所以很多事情也要从零做起。”
  本着学校“追求卓越”的理念,按照“质量好,水平高”、“厂家有保证,有后续支持”、“价格货比三家”的设备挑选原 则,龙教授费了不少功夫。他周末回成都也不在家休息,而是骑着自行车到城隍庙,精挑细选出几大包电子原材料扛回川大体育馆,再坐车回锦江,最后和同事一起 抬上实验室。龙教授的动手能力很强,很多设备他都亲自参与研制,甚至很多电路实验印刷板子上的铆钉都是他一个个亲手钉上去的。
  谈及实验室,龙教授显得颇为自豪,“学校在发展,实验室也在根据需要一步步地发展着,现如今已经有60多个实验室,也培养出了不少优秀的学生!不光省内外,甚至连国外的很多学校也都来锦江参观实验室设备。”
  学校于2009年成立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统一管理学校所有的设备,由龙宪惠教授担任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一职。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不仅负责教学设备的管理,并负责多媒体及办公电脑的维护工作。龙教授坚持每天八点准时上班,晚上十一点检查完设备后才下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已是第七个年头。迄今为止,实验室从未出现过安全事故。
“吾日三省吾身”
  龙教授常常打趣说;“我们这一代人是‘毛主席思想’培养出来的,学本事只是为了报国家,认真做事情,对名和利并不太重视。”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得到很多,而是因为他计较很少。
  说起2008年的5·12地震,龙教授至今不能忘怀。那时他刚走进办公室,地面便剧烈地晃动起来,东西散落一地。学生们都慌忙地冲 下楼去,实验室门也没来得及关上。龙教授记挂着实验室的设备,生怕实验设备出闪失。他当即决定去实验室看看。看到所有设备都完好地安放在桌面上,龙教授悬 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而后他一一关好门窗,回到了学生当中。那天晚上,他一夜没有合眼,陪同学们谈天说地,告诉大家应急措施、自救常识。龙教授说:“在那种时候不能害怕,也不会害怕。家长辛辛苦苦地把孩子交到老师手里,老师就有责任保证学生的安全。而我们身为长辈,就是要遇事不惊,给年轻人做个表率。”
  在锦江,龙教授付出了心血,也收获了感动。一次,他生病了,张董事长知道后立即托人为他安排最好的医院最好的病房。还有一次,教职工聚餐,忙乱 中工作人员忘了通知龙教授。张董事长发现龙教授没到,问明情况后立即安排司机返校接龙教授。虽然菜已上桌,大家仍坚持等到龙教授来了才开饭……这些点点滴 滴,让龙教授倍感暖心。
  就如孔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龙教授也常常据此反省:自己在教学上是否无愧于心?为学校办事是否竭尽全力?作为朋友,张桂芳董事长及校领导交给我的任务是否如期完成?自己是否活到老,学到老?
  事实证明,这些他都做到了。教学三十余载,桃李满天下,他的很多学生都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锦江实验室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倍受好评;工作认真细致,尽职尽责。闲暇之时,他也不忘常常阅读专业书籍,为自己充电。
  龙教授说:“在当今社会,一定要学会‘时’和‘顺’。时,即什么时间该做什么就做什么;顺,即顺应时代的潮流。”
锦江是他最关心的“孩子”
  电子信息学院董慧老师说,龙教授是一位做事很认真的长者。在机房的管理上,他坚决反对带水和食物进机房,以最大化地降低安全隐患,因此近些年来 机房从未发生过此类安全事故。他常强调,降低成本要落实到行动上。每次同学们上完实验课后,地上都会掉些小电阻和电线头,虽然每个价格只要几分钱左右,但 他都会弯下腰一个一个地捡起来放好。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工作人员魏万涛说:“龙老治学严谨,待人和蔼,处事公道,深得师生们的信服。他不仅会帮助我解决工作上遇到的困难,还会倾听我生活中的烦心事,他更像我的一位老朋友。”计算机学院2006级学生、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工作人员赖静说:“以前我是龙教授的学生,现在则是跟他一起工作。这么久以来我们的关系一直很好,他对我来说就像爷爷一样。”
  龙教授对于年轻一辈的教师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说:“我已经72岁了,在专业技能上尚且能够为年轻教师做些示范,但是精力各方面就 差了些,只能力所能及地帮忙。”他常常叮嘱年轻教职工一定要有责任心、爱心和奉献精神,为学校发展出力,要对得起学生和家长,对得起张董事长和校领导的信 任。龙教授表示,老一辈人虽然可能做不了很多实事,但是一定要对年轻人进行正  确的引导。把他们引上了正途,他们就可以为学校、为国家做更多的事情。
  看着锦江一天比一天好,龙教授深有感慨。他说,锦江就是他最关心的“孩子”,他会永远为“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奉献心力。
新闻中心记者 路梦舒 谭雅文
 
编后语:
  那个倔倔的老头儿,那个跑到寝室逮睡懒觉学生的老先生,那个为了学生说话特冲的老教授伍良富让我们心生感动;那个学生口中的“完美先生”,那个 说话温和、每晚亮着灯为学生守候的老先生徐宗英让我们充满敬意;那个骑着自行车去城隍庙挑选实验器材的老先生,那个满头白发的“龙爷爷”让我们无比亲 近……
  这些老先生们从学校最艰苦的初创阶段一直走到现在,他们躬耕讲台、不求名利、治学严谨、无私奉献,为锦江积淀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高校教师招聘网新年华教育 新浪教育 搜狐教育 教育部 北京市教育考试院 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天津市教育考试院 陕西省教育考试院 内蒙古教育考试院 辽宁教育考试院 黑龙江教育考试院 宁夏教育考试院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江西省教育考试院 广西省教育考试院 福建省教育考试院 河南省教育考试院 考岑网 吉米形象设计培训 江西网站建设 网站大全 免费中小学资源 合肥英语培训 家庭教育怀柔网站建设怀柔在线怀柔团购
  1
  网站二维码

客服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