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初中教育:怎样的行走? 与以往“初一抓衔接、初二抓分化、初三抓升学”的行走路径不同,也与“硬件不足抓软件”的行走方式有异,在这次调研中,我们强烈感受到,无论哪种行走,学校、校长、教师都在以一种“持衡”的姿态进行着各自的探索,不仅是初中三年时间上的平衡把持,也不仅是教学与升学的平衡把持,而是一种更大时空的整合,是一种素质与应试的整合。 (一)可操作、具体化:学校文化、课程课堂、素质教育可以这样做 1.学校文化建设 无锡市河埒中学认为,好的学校不是管出来的,而是靠氛围、靠气场、靠文化熏陶渗透的。制度要“从墙上走下来”,他们把这个“走下来的制度”化育在学校的“梁溪书苑”中,使其不仅成为教师研讨休闲之处,更是学生阅读、思想之地。无锡市蠡园中学试图将其提出的“孩子气、诗书气、浩然之气”的理念细化在接地气又可操作的各级指标之中,以让教师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实实在在地说出对某学科我能做到什么样。常州市勤业中学的学校精神是“勤业精神”,他们认为学校要做的无非就是两件事:一是文化,二是课程。并且,这两件总体之事要通过每一件具体的事(如大课间活动、酬勤园课程、大声讲话、展评学习法等)来实现,达成“让我们的孩子喜欢我们的学校,让我们的教师喜欢我们的学校”的教育目标。江阴市云亭中学更是依托“云亭”二字,把云亭文化、山水文化渗透到其全部的物质文化、价值文化、师生文化中。他们借鉴现代化的物联网思维,建设学校环境,将之建立在让学生能感知成长的人文理念之上,从具有穿越感的史地教室到感知生长田地,从心理辅导室到各种传感器,学生们在其中似乎时时能感知,时时能伸手可触各自的成长。 2.课程课堂设计 常州市勤业中学把校园一角的一块荒地开辟为“酬勤园”,师生不仅一起挖沟开渠,翻土施肥,种上瓜果蔬菜,而且一起研究土壤结构、植物特性,形成种、产、销一条龙,更以“酬勤园”课程打通多门其他课程。这种简洁方便又能人人参与的具体的可操作的事情,源于学校的一系列教育念想:勤业的学生要长得比别人高、比别人壮,人人脸上写着笑意;让有特长的学生更优秀,让没有特长的学生变得有爱好;学校要教给学生一生受用的品质、习惯和能力。无锡市蠡园中学立足于“理想中的教育可操作”理念的课程设计,起源于问题又凝练于问题。如,一个体育学科课程理念的设计,最初是源于教师们与体育相关的61个问题,再进一步梳理成41个基本问题,最后形成学校“爽”体育的要义:阳光、开朗、快意、舒适;更形成“爽”体育的宗旨:康健其体魄,阳光其精神,舒畅其身心,率直其个性,豪放其性情。无锡市河埒中学的教师微课堂记录,是用“微思考生成微记录”“微行动促进微变化”的方式,作出的某种富有启发的细微尝试,在这种开放、自然的“微”过程中,教师们教育教学行为的渐变是润物无声的,课堂教学效果的渐变也是润物无声的。 3.素质教育的新解 多年前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争鸣,在今天似乎有些疲惫,或许愈演愈烈的择校、升学竞争早已盖过底气不足的素质教育的呐喊。但是,我们在这次调研中的一个重要发现是:面对绕不开的中考,不少学校开始从素质与应试相互对立或“两张皮”的怪圈中走出来,并试图获得他们自己的新解与各不相同的关系设计。如,简单地教与有意识地教的新解与设计;从应试80分走向全能80分的新解与设计;从背水一战、提高成绩的学习法到明确目标、主动研究学生的学习法的新解与设计;从你怎么说、我怎么做到我来琢磨、我来想想的新解与设计。这其中的差异显而易见,其教育实效也大不相同。在现今教育体制下,对一所学校而言,要想撇开升学完全不谈无异于揪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校长们说不是不要升学,关键是要看怎样学与怎样升,其中学问很值得探究。 (二)平衡把持、各得其所:校长、教师们在这样做 博弈论中有一个概念叫作“零和”,意思是双方博弈,若一方得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吃亏,一方得益多少,另一方就吃亏多少。之所以称为“零和”,是因为将胜负双方的“得”与“失”相加,其和为零。在零和博弈中,双方是没有合作机会的,因此,零和博弈属于非合作博弈。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与博弈理念的更新,人们早就开始从零和博弈走向双赢博弈乃至多赢博弈,在多年来人们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立、互融、双赢多赢关系转变的探索中,能明显感受到这一点。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学校既积极探索在不同的学校背景与现状下如何发挥教师的教学潜能,与此同时倒也并不忌讳谈论中考、谈论成绩,他们谋求的是一种在各方利益间的平衡把持,并期望在这种平衡把持中能各得其所。 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一个以往研究中较少发现并关注的问题,即不同的学校背景与现状决定校长们不同的师资建设理念,而校长们不同的师资建设理念又决定着不同教师群体的形成方式与发展方式。无锡市河埒中学校长坚持认为,可以用自己的“多做”增加与教师的沟通和信任,在中考指标压力与“一所单位人永远是最宝贵的因素”之间,形成一个充满阳光的教师群体。与之相应的主要发展方式是微课堂记录,不能神化校长、教师的功能,每个学段的教师承担好那一学段的教育责任即可,哪怕是细小的与微变的。无锡市蠡园中学校长组织富余的师资力量,进行课程与评价的整体设计,在“简单地教知识”与“有意识地教知识”之间,形成一个“存量很大”的教师群体。与之相应的主要发展方式是,琢磨怎样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进行一系列改革的原创设计。常州市勤业中学校长从不把学校设备、生源、师资三差挂在嘴上,在普通学校与夸出来的教师之间,形成“像一本厚厚的书值得回味”的教师群体。与之相应的主要发展方式是,没有教研规定但时时处处都有教研存在,都需要思考如何在学校做好每一件具体的事。邗江美琪学校校长在学校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实施“用发展教师来发展学校”的策略,形成一个有压力又有规范的教师群体发展氛围。与之相应的主要发展方式是:特别注重系列主题培训、特别注重职业生涯规划、特别注重文化引领。如此,微成长与好成绩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同硬软件环境与个体主观能动之间悄然发生着变化。 三、初中教育:怎样的反思? 初中教育的生存与行走引发的反思归结为三个层面:一是教育政策与评价层面,二是学校整体设计与发展路径层面,三是学生成长层面,且这三个层面环环相扣、不可分割。固然,我们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可以为自身的受制、无奈进行辩说,也可以为自己的多方努力、种种探索进行证明,但究其实,反思的最终要义还是要落实在如何使即将面临人生第一次重大选择的初中生健康成长的问题上。就此,教育政策与评价也好,学校整体设计与发展路径也好,都需要正视学生这个“沉默的大多数”,这样,我们的种种抱怨、无奈、探索可能会更积极也更有实效些。 (一)政策与评价:效用当前,生态链接,或者其他? 在现行教育制度下,任何学校的发展都与相应的教育政策和相关的教育评价密不可分,而政策与评价的价值取向直接关系到学校发展的当下与未来、短期与长期。如此,需要对政策与评价进行是效用当前还是强调生态链接或者是更深远意义上的思考。不可否认,在教育系统内部,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政策、规定的基本初衷,大都是希望通过解决现行问题,给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带来契机。这一点常常被更多看重且常常以为必定会如此,却有意无意忽略或对可能同时隐匿的发展困境保持缄默。以重点高中指标分配为例。重点高中指标分配的利与弊其实与初中的学校性质、指标下发时间、学校对指标的定位等因素密切相关,重要的是要在具体情境中具体分析。首先是指标分配与初中学校性质的利与弊。在一个区域内,将重点高中指标分配给每所初中,客观上对学校尤其是农村薄弱初中是福音,在就读机会上对教学质量相对滞后的农村学生有所弥补,也在理论意义上对初中阶段的择校现象有所遏制。但中考后若薄弱学校获得指标的学生达不到规定录取分数线下15分的,其所下达的指标就有一部分会“烂掉”。而这部分“烂掉”的指标据说不会调剂给中考成绩好的初中,究竟如何处置不得而知。而本身较为优质的初中事实上达到优质高中分数线的学生数目远远超过实际分配的指标数,也就是说所分配的指标是不需要用到的。如此,优质高中分配指标在较为优质与较为薄弱的初中两端造成了实际的浪费。其次是指标分配时间的利与弊。前几年重点高中指标分配时间是在中考前,客观上降低了学校的整体竞争压力,但从2013年开始,有的地区将重点高中指标分配时间改为中考成绩出来之后。对此有学校说,高中可能有自己的想法,成绩出来后分指标,就会看哪个初中成绩普遍高些,据此调整分配的指标,目的是招到更多好学生。再次是指标分配与学校声誉的利与弊。有学校认为,“20%的指标生对我校没有太大意义,我要的是80%以上的全科合格率,即达到全市的中等水平,即便有20%不合格的,经过校内补考最后也会合格”。这类学校有可能在本地区属于整体水平中等的学校。而有的学校则认为,哪个学校投放的指标多。这个学校事实上的被择校数也就会相应多些,学校的声誉也会相应更好些。这类学校有可能在本地区属于整体水平上等的学校。反对的声音更多来自薄弱学校,因为客观上加剧的全校整体竞争压力,对薄弱学校显然不利。更要紧的是,学校所获升学指标的多少,能升入重点高中学生的多少,都直接承载着当地管辖区域的重负,并直接体现在对学校物质的与精神的奖励之中。可见,教育政策与教育评价制定前的可行性论证、执行中适时跟进、反馈后即时修正,绝非可有可无,而是一项太难真正落实的历程。但唯有坚持不舍与合理进行,方可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链接。 在这个意义上,侗族乡民在对一块田地进行稻、鱼、鸭的生态式复合经营的做法,为一项政策如何实行生态性链接提供了富有启迪的范本。其具体做法是,每一丘稻田收割完以后,要在稻田的中央有意识地保留三穗稻谷不收割,让它高高地耸立在田中央,形成一种信息标示,宣告这块稻田稻谷已经收割完毕。于是,放鸭的人、放牛的人、采集水生野菜和捕捞水生动物的乡民都可以自由进入这丘稻田,从事自己的生产活动。这三穗稻谷提供的信息实质是宣告第一农事活动结束,并开启第二和第三农事活动的序幕。像这样的时间节律草标有多种,有禁止牲畜通行的,有禁止采集水生动物的,还有禁止穿行稻田的等。正是凭借这样的草标,一片在外人看来普通的稻田,在这儿却可以做到在一个周期内同时容纳十几种不同的生产项目,每一种生产项目都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4]这表明,不论对一块地还是对一项政策而言,通过生态性链接达成生态发展,尽可能让多方受益不是不可能,而是如何精心设计、多方考量、不断修正与完善的问题,可惜我们的现行教育政策缺失了其中的不少环节。 (二)学校设计:主要执行,主动思想,或者其他? 教育政策与教育评价的单一与诸多制约,使整个初中教育的自主发展空间显得相对局促,目前虽然不少初中校都在因时因地作出各自的探索,但总体而言,更多的初中校还停留在执行与落实上级教育政策的层面。学校的主动思想与主体设计可能还较迟缓。这涉及两方面问题:一是外部制约与学校发展的问题,也就是说如何在教育的逼仄中把持一个平衡的度的问题。不少校长表示,现在初中教育发展中很多问题都是矛盾的,就是希望在矛盾中求得一个较好的发展。具体说,就是不能不要成绩和升学,没有这一条,家长、社会不认可,学校没法生存;但也不能不要学校的改革与教师的发展,没有这一条,学校的生存就少了根本与动力,同样无法生存。其实,现在学校发展的纠结大致就在这里。问题的关键是,平衡的“度”的把握是一门思想性、技术性很强的艺术,绝非一蹴而就。二是外部制约下学校如何主动发展的问题,也就是说学校如何突破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主动思考学校的整体设计和发展路径,在教育的逼仄中闯出一条自己的路来。笔者曾描述过一所学校发展的三个步骤。首先,要有“能走出去”的契机,也就是具有导致自身发生变化的中轴,这个中轴在当下更多是成绩和升学率;其次,学校在具备“发声”基础与空间的同时,还要学会如何发声,这个“如何发声”的机遇就是学校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再次,学校生存路径的整体规划需要多方力量的集体性谋划。⑤创造“能走出去”的契机——把握“如何发声”的机遇——寻求多方力量的整体谋划,这在现今初中学校发展的种种艰难中,不能不说是一条可以尝试的路径。 (三)学生成长:主动,被主动,或者其他? 调研中一位校长的话很值得深思:教师应当是一本厚厚的书,学生应当是一本越来越厚的书。问题的关键是,这本越来越厚的书究竟应当怎样去累积?这本富有灵性的鲜活的书究竟靠什么去累积与成就?虽然如上所说,不同的初中校都在进行因校制宜的改革与探索,但究其实,无论校长理念还是教师行为,其动力来源更多还是教育竞争现实、以往经验判断、家庭社会压力等。至于各自所设计的改革是真正适恰初中生的健康成长、能获得初中生的欢迎与支持的,或者说,在学校进行的教育改革与探索中,能主动倾听学生声音,主动转向对不同学生的关注的,并不多见。如,某中学“概念车”的课程设计方案,在被问及是否考虑让学生参与时,回答是暂时还没有这个参与的可能与资源,但会让教师与学生交流,让他们有所了解。又如,某学校对阳台种植计划设想的陈述,都是“我们准备怎样”,而不是“我们准备与学生商量后怎样”的介绍。这些听起来很自然的回答,我们却能从中窥视出学生在整个学校的实际位置,也能感觉到校方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潜隐在教育深处的某些东西。警醒并关注这些教育过程中的不经意,是初中教育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初中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切口。 注释: ①课题组于2013年6月25日-26日,在江苏省无锡、常州、扬州二三地的4所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并分别与上述地区9所相关学校的校长、教师座谈。参加本次调研的课题组成员有彭钢、成尚荣、马维娜、许建国、乔晖、杨孝如。 ②具体可参见许建国.初中教育发展的定位、路径与问题——京津初中教育发展调研引发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14,(9). ③具体可参见:杨孝如.初中教育的属性矛盾及其解析——基于属种关系分析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3, (22). ④第九批特级教师314人,其中小学86人,占总数27.39%;初中29人,占总数9.24%;高中164人,占总数52.23%。第十批特级教师382人,其中小学113人,占总数29.58%;初中62人,占总数16.23%;高中182人,占总数47.64%。第十一批特级教师312人,其中小学84人,占总数26.92%;初中62人,占总数19.87%;高中147人,占总数47.12%。第十二批特级教师328人,其中小学91人,占总数27.74%;初中70人,占总数21.34%;高中130人,占总数39.63%。 ⑤此问题请详见:马维娜.集体性知识——中国教育改革的社会学解释[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
关于我们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投诉建议 | 企业文化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3-2021, www.cnky.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信息网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与复制
热线电话:010-69627002 E-mail :zhoupingedu@126.com 京ICP备202302087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1602000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