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秋粑 糠菜团 留秋粑吃起来有滋有味,糠菜团子嚼起来有一股菜腥味,堵在嗓子眼里,咽下去得费点口水。“瓜菜代”的岁月里,冬春时节这两样东西在乡下最受欢迎。 糠菜团子不是奶奶的新发明,但她的手艺的确高。从地里捋回一布兜的红苕叶、地旱菜、野韭菜,掺进米糠、麸皮粉中,间或拌点杂粮什么的,温水搅和成一团,放进蒸笼里,两袋烟的功夫,热乎乎的糠菜团子便可上桌了。在饱受饥饿的岁月,奶奶的两个儿子,一人手里抓几个,就一碗稀朗的菜粥,很知足地去读书。后来,投笔从戎的伯父成了军旅作家,而我的父亲却因为成分不好留家种田。 舂留秋粑是村里男女老少的传统项目。在生产队一间小屋内,有两个专门舂杂粮的大石臼。留秋粑的原料有玉米、粳稻、苕粉,主料却是有黏性的高梁。舂高梁的专业工具叫“砥臼”,很古老,也很简单。用一段五尺长的粗木头与一根圆条形石柱连接成“7”字形,把粗木头中间横穿一根粗铁棍,状如翘翘板。干活时,人的一只脚踩在木头一端,用力压下去,利用杠杆原理,让条石的尖端碾压石臼里的高梁,把壳脱掉,就有了红红白白的高梁米。再用自家的石磨加工,高梁粉才算做成。 做留秋粑的季节通常在农历十月之后。这个时候,高梁红了,粳稻黄了,红苕叶落了,秋收到了。我的故乡时有秋雨,潮气也重,乡下人就想办法把秋收的杂粮做成耐贮藏的食物留存起来,以备开春的饥荒,留秋粑便因此而得名。母亲把高梁粉、黏米粉、苕粉等杂粮掺在一块,用温水和好,双手捏成饼状,上笼屉一蒸,半个时辰后,扑鼻香味便溢满矮小的灶屋。馋嘴的我们总是迫不及待抓上一口,刚咬一口,却被粘住了牙齿,嘴里汤起了泡,奶奶在一旁拿着吹火筒,笑了。除现吃的,其余的留秋粑全部让凉风吹上几天,再拿来一只大瓮,盛上清水,一块块放进去,封紧口,可以一直保存到来年春上。 我的家乡在长江的中下游,雨水多,过去常闹水灾,乡下人管它叫“逃水荒”。1954年的大洪水,把我的家乡变成了一片汪洋泽国。洪水过后,乡亲们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父亲说,奶奶做的糠菜团子是天底下最好吃的东西。他亲眼看见,奶奶用为数不多的糠菜团子救活了几条奄奄一息的生命,还有那操着浓重口音逃荒要饭的外乡人。 参军前的那一年,舅舅家里盖了全村的第一栋楼房,父亲送的礼是一台黑白电视机,舅舅垫了一半的钱。我也跑去凑热闹,放鞭炮上大梁之后,席间上了好几道菜,有一盘红烧留秋粑端上桌,我也抢了一块,用油炸过,软乎乎的,沾上糖汁,吃在嘴里香甜可口。那个年月,乡下人只有在做红白喜事的时候,才会把它端出来招待客人。母亲对我说,小时候外婆背驮手拉着两个孩子,就是守着一瓮子的留秋粑,外加野地里的马蓝菜,才把她和舅舅拉扯大。 伯父久住京城,年近六旬,身体不大好,便嘱咐我多回去看一看父母。我问伯父要不要带点家乡的土特产,他略一深思,说带几块开春的留秋粑回来,我想尝尝。除夕夜,与久别的父母团年时,我惊喜地发现:丰盛的年夜饭里放着六块色重味浓的留秋粑。 |
关于我们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投诉建议 | 企业文化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3-2021, www.cnky.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信息网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与复制
热线电话:010-69627002 E-mail :zhoupingedu@126.com 京ICP备202302087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1602000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