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教育网(www.chinaedu.org.cn)《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而训练语感的重要方法就是感情朗读,感情朗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巩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与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是培养阅读能力的起点,所以低年级理解课文的方法主要是朗读,朗读活动不仅可以振奋精神,组织教学,还可使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在教学中我从做过以下尝试: 一、启发学生配动作,引导学生用体态语言辅助朗读。 体态语言可以作为有声语言的辅助手段来丰富有声语言的表现力,使学生得到各种信息。在低年级的感情朗读训练中,体态语言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教学《幸运的小海豹》第二自然段这只幸运的小海豹,到底遇到怎样的危险呢?请同学们认真读第二自然段并用直线划出小海豹遇到危险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小海豹遇到危险的句子用肢体语言感受“挣扎”的意思,并体会此时的危险,师:请大家双臂抱住肩膀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的身体正被一根绳子缠绕着,这根绳子在你的身上一圈、两圈、三圈越来越紧,越来越紧......请你慢慢的睁开眼睛说说你此时的感受。在这种情况下你最想干什么?(冲出去)此时的小海豹和你一样他努力的挣扎想冲出去?”在动作的辅助下,学生既自然而然地读出句子的轻重,缓急,又理解了词义,真可谓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范读,引起共鸣。 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朗读欲望。如《狐狸和乌鸦》一课,在朗读对话时,有位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把狐狸的狡猾和乌鸦那种爱听好话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们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在朗读时,都极力模仿老师的语气语调,当然我们并不排除学生们的个性朗读。三、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自己体会文章的知、情、意,发挥学生创造力。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在学生头脑中构成画面,让他们通过想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要促使学生感和知的统一。如我在教学《荷花》时,其中的第四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段。这一段写得很美,但是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怎么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而且和满池的荷花随风舞蹈。这种感受是很缺乏的,而且也不是靠字面解释就可以获得的。于是在教学开始,先出示一幅放大的插图,教师又很自然地用表情朗读:“看着、看着,觉得自己仿佛就像一朵荷花”学生也跟着用柔美的语调阅读这一句,从而理解我是在看荷花。紧接着我又播放轻音乐,让学生随着柔和的乐曲,神情地看者画面,将学生引人一个美的想象的空间,嘴里轻轻地读“……荷花翩翩起舞了……”随即提问:“你们仿佛看到了些什么?”这时,孩子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说:“我觉得荷花变活了!”“我仿佛变成一朵荷花,心里美滋滋的。”于是,对课文中描写的那种想象中的原来似乎不可捉摸的情境,变得可见可闻。最后,我与同学们一起读课文,把荷花霓裳飘忽的动态的美及荷花亭亭玉立的静态的庄重美深情地读出来。 四、变换角色,在表演中引导学生朗读。 让学生与课文变换角色,让他们表演课文,在演中学习课文,理解感受语言,引导朗读。这是一种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学生与学生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例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来演一演课文,学生通过表演,理解了课文,把小壁虎和老牛、燕子、小鱼的神态、动作、语言,模仿得惟妙惟肖。此时,引导学生内感情朗读已不再是问题,学生们很自然地把小壁虎的伤心难过,老牛、燕子等小动物的语气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了。此时,学生已把书读活,读出感情,读出形象来了。 总之,朗读能够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同时可以积累词汇、句式,练习各种表达方法,对培养学生记忆力和表达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