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主楼全景[国防科技大学主页]
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211工程”,是我国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而实施的一项跨世纪的战略工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该工程从1995年起实施,经过“九五”、“十五”建设,为我国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经国务院批准,“211工程”三期建设已于日前正式启动。国防科大是全国首批、军队第一所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院校,该校紧紧抓住“211工程”建设的发展机遇,实现了办学综合实力的跨越式发展,请看记者发来的报道。
随着新学期开学,国防科大“211工程”三期建设正式启动。作为全国首批进入“211工程”的院校,经过一、二期10年建设发展,该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综合办学实力迈上了新的台阶,为创建我军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实现综合办学实力大幅跃升
如果说,人才的腾飞也需要一条宽阔坚实跑道的话,那么,这条跑道就是一所院校的学科专业。
“211工程”建设实施前,国防科大学科专业只涉及工学、理学和经济学3个学科门类,国家级重点学科仅有2个。面对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这所传承了“哈军工”优良办学传统的大学,迫切希望缩小与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差距。
然而,当我国启动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211工程”建设时,最初却不包括军队院校。决心在“哈军工”基础上再创辉煌的科大人没有放过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他们一面积极做好进入“211工程”的准备工作,一面主动与国家部委和军委总部联系争取支持。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1994年底,该校在全国率先通过了“211工程”预审和立项,成为首批“211工程”建设院校。
成功的喜悦洋溢心头,该校以学科建设为重点带动办学实力整体跨越的实施方案迅速启动实施。
一组数字的变化,让人们看到了他们不寻常的跨越步伐。
10年间,该校学科专业门类由3个增加到1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由15个增加到5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由34个增加到95个。实现理学、军事学、哲学、经济学博士点零的突破。
国家级重点学科由2个增加8个,军队级重点学科增至15个,在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该校有7个学科进入前5名。建成4个国家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1个军队院校重点实验室。9个科技创新平台和2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列入国家“985工程”二期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学科建设始终注重突出军事特色,为适应部队信息化建设与装备发展需求,自主设置了气动光学、空间电子信息技术等12个与军队信息化建设密切相关的新学科。
如今,该校已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主、紧跟世界前沿、军事高技术特色鲜明的综合学科体系,覆盖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关键技术主要领域,成为全军学科门类最多的综合性大学。学科建设无疑是该校“211工程”10年建设的得意之笔。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着力提高人才质量效益
漫步国防科大校园,从本科生、研究生到将星闪耀的将军学员,展现在记者面前的是一幅壮观的人才培养画卷。“211工程”建设使该校人才培养质量效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该校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积极谋划和推进教育训练改革,确立了“理想信念坚定、军事素质优良、科技底蕴厚实、创新能力突出、身心素质过硬”的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了新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投资设立了物理、机器人、数学建模等9个学员创新基地,实施了本科生创新计划、研究生创新工程,一系列人才培养的超常举措,使一大批优秀人才以超常的速度脱颖而出。
去年11月,在第八届“索尼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该校学员李清江、银庆红、肖志斌组成的参赛代表队以近乎完美的设计与制作,从全国27个赛区6935支参赛代表队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本届竞赛的最高分,一举夺得“索尼杯”。这是军队院校学员第一次获此殊荣。
今年4月,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成绩揭晓,该校学员孙博良、曾向荣、郝红星一举获得该项赛事最高奖——特等奖兼美国运筹与管理学会“学会奖”,该校成为我国在该项竞赛中唯一3次获得特等奖的院校。
据统计,近年来,该校学员在国际国内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各种奖励113项。截至目前,该校先后有11篇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9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在该校获奖科研项目中,有研究生参与的占96.4%。目前,在校学员达到18000多人,其中研究生7000多人,人才培养结构实现了由培养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才为主,到培养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才、军事指挥人才并重的历史性转变,形成高质量本科生教育、高水平研究生教育、高层次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格局。
“211工程”10年建设,该校还形成了一支由两院院士、国际知名学者、高水平带头人、学术骨干为代表的师资队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员比例从11%提高到51%,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员比例从44%提高到58%,博士生导师由93人增加到271人。
如今,该校担任“973”技术首席专家、“863”专家、总装跨行业组专家的教员,平均年龄只有44岁。博士生导师首次上岗年龄由原来平均50岁降低到现在的平均39岁,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上岗时才32岁。
以攻克核心技术为突破口,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银河”系列巨型机、“北斗一号”地面关键设备、高端核心路由器、全内腔环形激光器、磁悬浮列车……走进国防科大科技成果馆,这些在国防高科技领域具有突破性意义的科研成果,让人目不暇接。据介绍,“211工程”对重点学科和科研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为学校高水平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实现了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大大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
在“211工程”建设中,该校以国家和军队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以攻克制约我国高技术发展的核心技术为突破口,确定了信息科学等9个重点领域及21个重点方向,组建了10多个跨学科研究中心,形成了一批具有明显优势特色的研究基地,在高性能计算机、目标识别、先进推进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国防关键技术领域,掌握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有效提升了解决国家安全重大问题和攻克国防科技关键技术的能力。
“十五”以来,该校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2000多项,并牵头承担了9项国家“973”项目,攻克了数百项核心关键技术,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0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军队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5项。这些标志性科研成果不仅满足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急需,而且有效缩短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随着一项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诞生,该校形成了以装备科研为主线的军事科学与国防科技发展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型号研究协调发展的科研新格局,其整体科技实力已进入全国高校前列。
1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对于该校来说,“211工程”建设却是办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去年,该校“211工程”二期建设已顺利通过总部验收。随着“211工程”三期建设的启动,该校迈向我军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将更加自信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