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学员正在训练。图片来源:解放军报 坐落在美丽的滨海城市青岛的海军潜艇学院训练基地,每年都有许多地方大学生,怀着强军之梦,接受为期近3个月的军政训练,取得军人的基本资格证书——“战士学位”。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已有来自全国250多所地方高等院校的近8000名博士、硕士、学士在这里“淬火”,从这里走向蓝色航程。 军人意志——在这里磨炼 “大学生入营时与现在离队时,简直就是天壤之别。”眼含热泪欢送大学生奔赴战斗岗位的学院以及训练基地的领导对此感慨万千! 是的,当大学生身着五颜六色的服装来学院训练基地报到的时候,他们白皙的脸上流露出学生的稚气。经过近3个月的磨炼,他们离队时矫健的步伐、标准的军礼中无不洋溢着坚强的意志和为海军建设奉献聪明才智的信心! 队列训练场上,烈日炎炎,早已汗流浃背的大学生或是纹丝不动,或是步伐整齐、口号阵阵;野营拉练途中,经过3个小时的长途跋涉,负重5公斤多的大学生仍努力坚持,虽是气喘吁吁,但无一人掉队;轻武器射击,女大学生坚定地扣动了她们人生中向困难挑战的第一次扳机。 风雨打不散,铁律铸精兵。该训练基地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折不扣落实训练计划的同时,从部队实际出发,设置了一些富有海军特色的训练科目,磨炼大学生的意志,培养他们敢于正视困难,坚决完成任务的意志品质。大学生几乎每年都要出海实习,他们或头顶烈日,或冒着严寒在甲板上完成预定的科目,许多人因眩晕、呕吐变得脸色苍白,但他们凭着顽强的毅力,无一人掉队,全部完成了任务。 长途野营拉练,是大学生军政训练的高难课目。学员负重5公斤的装备物资,要行走近百里,路上还设置了急行军、抢占山头等课目。这些训练,不仅强化了大学生自身身体素质、意志品质、心理素质,而且培养了他们不怕吃苦、勇于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 获全军电教教材评比特等奖、荣立二等功的海军军训大学生第五期学员马震说:“3个月军训,收益颇丰。它不仅让我懂得如何做一名真正的军人,而且更有益于身体素质、意志品质、心理素质的提升。只有敢于吃苦、拼搏奉献,才能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部队建设需要的实用技术。” 道德品格——在这里锻造 现在的年轻人特别精于自己的人生设计,训练基地注重加强引导,把强化军人道德情操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军训任务的重点。 让身边的人讲身边的典型事,请无私奉献者讲奉献精神,是大学生军训中政治教育的一个亮点。训练基地注重以学院55年来在完成许多重大任务中和在教学科研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来激励大学生。曾经6次参加国庆阅兵、年已花甲的教员孙启华,克服自己身体和家庭的困难,顶着摄氏50度的高温,带领海军水兵方队健步走过天安门;学院招收的第一位从地方大学入伍的博士王瑞臣,多次拒绝北京几家科研单位的优厚待遇,坚定选择了致力于战略导弹武器教学科研的奋斗道路;第7期军训大学生李丹妮经过不断努力,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党的十七大代表。这些先进典型的故事,在大学生中间引起强烈反响。 曾在该基地参加过军训锻炼的刘欣回顾军训生活时说:“在训练基地近3个月,我心灵深处受到撞击最强烈,受教育最深,对我一生影响最大。” 从近几年部队反馈的信息来看,绝大多数地方大学生到部队后能够热爱本职,爱岗敬业。2000年入伍的北航某歼击机团机务大队质控室助理员傅启昌,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军训,到部队后,他克服气候恶劣和工作条件艰苦等困难,潜心科研攻关,两年收获8项技术成果。 青春激情——在这里燃烧 “3个月的军训是激情燃烧的3个月,是青春活力的一次彩排。”这是军训大学生的共同感受。训练基地努力创造全方位、立体式的竞争机制,建立了包括日常养成、队列训练、政治考核、条令考核、文体活动等分类详细的入伍训练登记表。对大学生个人进行量化管理,施行训练初、中、后3期考评制度,考评成绩直接与军训评定挂钩,让大学生感到时时有竞争、处处有比赛,调动了大学生“站前排、争第一、扛红旗”的热情。训练基地不仅是军训大学生的“人生练兵场”,也是一个大家庭,充满着亲情、友情、官兵情。 “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我刚刚走进军营不久,就经历了一次生死磨难,是训练基地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地方大学生仇鹏飞在开训一周后,就患上少见且死亡率很高的呼吸窘迫综合征。训练基地领导亲自和医院取得联系,保证药品和器材供应,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仇鹏飞!他们组织20多名学员参加献血应急分队,累计献血4000多毫升,花费近10万元,使仇鹏飞重新走进了训练场。 训练基地每年通过“海之恋、战友情”、“光荣与我们同行”、“随军旗远航”等主题篝火晚会,让大学生体会人文关怀。他们创办的“蔚蓝色”广播站和《海魂》周刊描绘着大学生思想转变的轨迹,再现训练基地训练、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思想情感,增强了大学生热爱部队生活、立足本职、投入海军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刘剑 张刚 黄彩虹) |
关于我们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投诉建议 | 企业文化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3-2021, www.cnky.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信息网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与复制
热线电话:010-69627002 E-mail :zhoupingedu@126.com 京ICP备202302087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1602000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