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的大学就得立足衡水,充分发挥大学的教育、科研、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功能,为衡水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衡水学院校长王守忠说。 近年来,衡水学院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丰富办学指导思想,明确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办学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思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推进学校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由师范教育向多科型、应用型教育转型发展。 近5年来,衡水学院先后被命名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基地”、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的理事长单位和秘书处所在地。此外,学校还相继建立了“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教学训练基地”、“桥牌教学基地”、“中国素质体育机器人培训基地”等9个省级教研平台。衡水学院现已成为衡水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囊,冀东南地区基础教育的摇篮、人才培养的基地、科技创新的平台、文化建设的窗口。 适应地方需求,培养地方亟需人才 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高校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作为衡水的高校,衡水学院始终把地方的需求放在首位,坚持地方性和应用性,多年来,在为衡水培养了大量的教师人才的基础上,他们又把目光瞄向了衡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在多个领域提供专业的智力支持。 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打造特色品牌专业。衡水学院按照“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建设优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改建和改组了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增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应用统计学、物流工程等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专业,集中优势办好重点专业,经过研讨与论证学校专业调整为76个。同时,对重点专业加强软、硬件环境的投入与建设,充分发挥老牌专业的优势,实现一个专业一个特色,以特色求发展,将其建成省内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品牌专业。 探索成人教育规律,积极发展继续教育。衡水学院成人教育始于1984年,迄今共开设26个专业,其中本科专业14个,专科专业12个。从2005年起开始招收本科函授学生。现有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5738人,专兼职任课教师110人,教学管理人员20人。目前已为社会培养了近万名各类实用型人才。成人教育多次受到河北省教育厅表彰。 承办各类专业培训,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从2006年以来,学校连续六年承办“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项目,共培训2310人;举办衡水市教育干部培训班5期,参训1844人;承担了衡水市技术监督局员工培训、北京中检物流员工远程培训、衡水养元核桃乳管理咨询、衡水中铁建ISO9000咨询等咨询和培训服务。 根据地方需求,开展科学研究服务 近年来,衡水学院牢固树立以贡献求支持理念,坚持“产学研”三位一体,认真履行服务社会职能,充分利用自身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优势,立足地方政府需求,研究衡水,服务衡水。学校长期资助科研成果转化,着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卓著。 衡水学院作为驻地高校,围绕衡水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中国北方生态宜居滨湖名城”整体规划,积极有为地参与衡水湖湿地保护工作。学校首先打破现有院系建构,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建立跨学科的研究团队进行专项课题研究,成立了衡水湖湿地保护研究所,在衡水湖湿地保护研究上取得了丰富成果。“衡水湖湿地鸟类多样性研究”、“衡水湖湿地生态系统综合恢复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等一系列课题,已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衡水湖湖滨带植被恢复及植物景观生态学”研究成果应用于衡水湖湿地公园,节省资金900多万元,该课题成果已连续多年应用于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道植物景观设计;“外来植物黄顶菊的入侵风险性评估研究”项目研究成果被多次引用,在国内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2012年,环保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中科院、国家海洋局等七部门组成的专家组对衡水湖评估时,高度赞赏了衡水学院在衡水湖湿地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 校地合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衡水唯一一所本科院校,衡水学院建校几十年来,积聚了大量的人才,这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学校相继派出吴荣荣、王敏、朱会霞3名博士进驻衡水老白干工作站,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吴荣荣博士完成了《老白干大曲重要功能菌的研究》项目,首次明确了大曲功能菌与老白干酒品质的内在联系,研究成果可以为后续纯种制曲及制曲工艺的自动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并发明了“干酪乳杆菌及其在白酒酿造中的应用”和“可提高白酒风味的醋酸菌及其白酒酿造方法”两项专利。 衡水学院已完成与养元智汇饮品有限公司合作的“发酵型核桃乳生产专用菌株选育及发酵工艺研究”项目;合作完成了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指令计划“葛根素的分离、纯化及在核桃乳中的应用”研究等项目;指导养元公司完成核桃乳改善记忆人体试食方案设计,并已在河北医科大学实施;协助养元公司完成了河北省微生物发酵植物蛋白饮料工程实险室建设项目和河北省植物蛋白饮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申报工作。 2011年起,学校教师为河北养元智汇饮品股份有限公司“六个核桃”、“核桃至尊”等产品的包装罐和包装箱以及手提袋等进行的视觉营销体系设计成果相继投入生产销售。 衡水学院与衡水市农牧局水产技术推广站合作进行了大宗淡水鱼套养南美白对虾养殖模式研究,指导水产技术站进行台湾鳗鳅的人工育苗攻关、鱼病防治、池塘水质化验工作,通过人工孵化技术,成功培育出鳗鳅苗种100万尾,同时还对养殖户进行了养殖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工作。 另外,衡水市水务局、环保局、农业局、文化局、衡水滨湖新区管委会等市局主动与学院签订了几十项合作协议。衡水学院还与衡水本土的冀衡集团、河北钢铁衡板公司、河北宝力工程橡胶有限公司、河北龙港集团、衡水华强玻璃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为企业新产品的研发提供了技术服务。 校政联合,全方位参与政府决策 地方政府决策事关地方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必然需要广泛调研和多方咨议。衡水学院积极主动参与市人大、政府会议,分学科与市直各部门对接,进行咨询论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政府责任。可以说,衡水学院已经成为了衡水的一个智囊机构。 近年来,衡水学院利用人才资源优势,在地方政府的邀请或委托下,主要承担衡水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制研究工作;在刚刚开始的“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当中,衡水学院的很多研究成果成为衡水“十三五”规划制定的重要依据。 2015年,由衡水学院教师起草并协助市委宣传部完成的“董仲舒故里恢复”项目,得到了省委主要领导批示,省委决定为董仲舒故里恢复项目先期投资2.9亿元人民币。 衡水学院联合省农科院与衡水市农牧局成立了衡水市农科教联盟,建立了农学院。衡水学院为省农科院旱作农业研究所筛选了适合衡水地区干旱、盐碱、贫瘠土壤种植的耐干旱、耐盐碱、耐低氮胁迫以及抗除草剂的谷子品种和抗干旱、耐盐碱的大豆和饲用小黑麦品种;进行了谷子——马铃薯一年两作体系研究;获得旱稻杂交后代高抗基因。 2015年,衡水学院专业教师撰写的“城中村改造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及“湿地保护和建设”调研报告先后被衡水市政协采纳,建议案受到了衡水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在衡水市“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中,将依托衡水学院建设“健康产业园”,打造集健康教育、健康产业研究、康复、养生、健身、培训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园。 2016年,学校为建设衡水大学城提供了可行性论证和建设方案,为衡水市供给侧改革开展会议研讨,谋划思路。 此外,自2012年衡水承办国际马拉松赛事以来,衡水学院积极承接这一赛事,从裁判员到志愿者,每年都有1000多名师生全方位服务这一赛事。 文脉相传,传承发展地方文化 地方文化作为一个区域内有别于其他区域的本质标识,代表着本区域的精神和灵魂。衡水有着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更有多个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将这些地方文化继承和发扬广大。 石宝军教授主持的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衡水湖生态文化发展对策研究”成果获得2016年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承担的河北省科技支撑项目“湿地保护与衡水湖生态文化”研究成果《小金鱼漫游记》入选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内各大媒体先后予以报道,并获得河北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武强县政府采纳了赵秋棉教授承担的河北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富有潜力的文化产业——对武强年画的考察”课题组意见,于2007年在武强县城建立了公园、年画一条街。 冀派内画创始人王习三大师采纳了赵秋棉教授承担的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项目“文化产业中的冀派内画”研究成果,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开办了祥云小屋。王习三及其弟子在祥云小屋现场作画,传播内画知识,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大力宣扬了衡水地域文化。 衡水是汉代思想家、政治家董仲舒的故乡,学校党委书记李奎良教授倡议建立了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衡水学院学报》开辟了董仲舒研究专栏。 此外,衡水学院还承担了“衡水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传播模式探索——以侯店毛笔文化为例”等一系列发掘和促进地域文化的研究项目。外国语学院为衡水举办的各类国际体育比赛提供翻译志愿者服务,为衡水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国际影响;音乐、美术学院与国内最大的西洋乐器生产企业河北金音乐器集团合作,共同打造周窝音乐小镇,麦田音乐节等,为文化传承作出了贡献。 2016年8月,衡水学院作为课题承研单位,参加了市政协召开的旨在彰显衡水特色文化品牌,助推文化提升、经济发展的衡水文脉调研情况汇报会,研究成果受到市政协领导的高度肯定。 |